乐昌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开展“学党史•践初心”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5月10日,乐昌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前往坪石镇皈塘村开展“学党史•践初心”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追寻乐昌革命史迹,筑牢初心使命。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新华,副主任孔少川、徐国秀、王昭良、邹志忠、陈雄及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活动。
在皈塘南昌起义军革命活动旧址,大家聆听了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取得“坪石大捷”等革命历史故事,通过现场参观和讲解员的生动讲解,深入了解先辈们为夺取胜利做出的英勇牺牲,全体人员进行了一场深刻而震撼的党史学习教育。
随后,全体党员举起右臂,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表明大家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决心,昂扬精神斗志,努力为乐昌发展作出人大贡献。
此次党史学习教育还邀请了韶关市基层宣讲员、乐昌市委宣讲团成员付景浩同志作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
“乐昌的革命武装斗争活动,鼓舞了乐昌党组织和革命群众的热情,是我们必须代代传承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大家纷纷表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牢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以史为鉴,奋勇前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创新时代人大工作新局面”。
立足职能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 乐昌市委党校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党中央作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乐昌市委党校作为培训乐昌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指导,把抓好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利用党校在党史学习教育上具有的职能优势、师资优势、平台优势,切实找准聚焦点、结合点和切入点,为党史学习教育落实落地、见到实效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发挥科研优势 打造党史学习教育专业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这也就明确了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在“学”上下功夫。那么学什么、怎么学便是我们需要辨析的重要议题。乐昌市委党校将打造党史专业课程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组织多名骨干教师深入乐昌市各地调研,大力挖掘乐昌市的革命史料,打造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追寻乐昌革命足迹,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追忆教育星火 弘扬奋斗精神》等多节党史学习精品课程,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树立历史思维,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具有重大意义。
利用师资优势 突出办实事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为此,乐昌市委党校整合全校师资资源,抽调政治素质强、理论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参与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深入基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宣讲,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对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运用平台优势 筑牢党员干部思想防线
革命遗迹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乐昌市委党校立足乐昌市丰厚的红色资源和党史资源,打造了杨家寨、坪石、梅花、龙王潭等五个现场教学点,自2017年至今已经接待来自全省各地各种党性教育培训班近150个,受众近7000人,是乐昌市乃至广东全省的党员干部学习党史、重温初心的鲜活教材,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初心使命,勇担改革重任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百岁老人忆红军
红军长征,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二万五千里的行程中,我市的五山、九峰等镇留下了红军战士的足迹。日前,记者走访了我市九峰镇一名百岁老人,听他讲述了当年红军经过的情景以及他与战士的一些片段。
近日,在九峰镇浆源村委会干部的带领下,我们见到这位老人,这位生于1921年,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老人名叫刘应吉,今年已经100岁,是九峰镇浆源村委会大王山村小组村民。老人精神矍铄,虽然听力不佳,但仍能很清晰地回忆起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1934年农历十月初一, 红军由江西到五山石下, 走张姑岭来到我们浆源, 村民很怕都跑到山岭上。”刘应吉说。
1934年11月,江西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长征,突破敌人的第一、二道封锁线后进入我市五山地域。老人说,这批红军当时是从五山翻越过来。
“红军在这里住,大王山村住满了,住到了我们浆源大队。”刘应吉说。
部队驻扎了几天之后,由浆源、文洞,往西坑、北乡行去,途中受到了敌人攻击,不少战士负伤牺牲,一些重伤员被迫留在了当地。
“ 伤兵多,抬不了那么多, 抬到浆源大王山王家田寮 ,又抬到上张姑岭, 抬到一棵大榕树下,放了很多伤兵,红军能走的就自己走了,从五山去江西了, 有三位红军同志走不了, 我告诉了我母亲,我母亲泡了茶、做了饭 ,叫我挑上去给红军吃, 每一天送两次 ,连续差不多两个星期。”刘应吉说。
老人说,当时红军战士对他是十分感激。
“红军战士对我说 ,小娃, 我没什么拿给你, 就祝你身体健康, 百岁有余。我今年就达到了,红军祝我的百岁很感激。”刘应吉说。
后来,这些红军战士被当地保安搜捕,牺牲了,这三名只有姓没有名字的红军战士从此就长眠了在这片土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这些为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党委、政府砌筑了红军墓、修建了纪念亭,每一年的清明,村民也会自发地去进行祭扫缅怀。
对于这些过去的历史,人们都不会忘记。老人说,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村里硬化了道路、改善了村容环境,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面对未来,他们都充满了希望。“祝国家繁荣富强,共产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