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乐昌市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智能机器人 | 无障碍浏览 | 手机版
| 简体版 | 繁体版

乐昌双拥简报 2022年第9期

  葆军人本色 退役军人志愿者奋战抗疫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面对疫情,我市广大退役军人志愿者主动请缨,全力以赴,赶赴防疫战场,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军人本色。

  7月9日,我市在对发热门诊就诊人员核酸检测中发现1例结果异常。乐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乐昌市爱国拥军促进会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全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发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迅速动员集结乐昌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参与到抗疫一线。

  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写下请战书,纷纷申请参与到抗疫一线,满满红色手印的请战书,朴实而有力,彰显了乐昌退役军人的铁血誓言和“退役不褪色”的军人精神。迅速集结的40名退役军人在统一部署下,赶赴一线参加抗疫。他们义无反顾,恪尽职守,通宵达旦坚守在风险区,协助社区人员连夜入户通知、核酸检测、张贴防疫信息等志愿服务,连续奋战在一线近20个小时。

  “你好,我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我们在排查疫情防控信息...”连日来,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形势,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员们和广大党员干部一起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深入居民家中逐户排查登记相关信息,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他们与医护、警察一起并肩作战搬运保障物资,布置检测采样点,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充分彰显了退役军人“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的时代担当。

  疫情防控的每一处,都能看到老兵忙碌的身影。“疫情不退,老兵不退!”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员们纷纷表示。全市广大退役军人响应号召、主动作为、有序参与,组建退役军人“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岗”,奋战疫情防控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应有作用,积极贡献力量。截至7月15日,全市共有300多名退役军人参与到一线疫情防控中。


凝聚乐昌民兵力量 筑起“迷彩”抗疫防线

  “散则为民,聚之为兵”。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平日里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一旦接到命令,换上迷彩服,就能集结成一支强大的队伍,他们就是——乐昌民兵。

  面对我市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市人武部党委迅即对接疫情防控指挥部,主动融入地方疫情防控指挥体系,精准组织民兵参与疫情防控行动。

  疫情就是命令,乐昌民兵反应迅速。7月10日凌晨,应急分队民兵陆续向国防教育基地集结,90分钟内112名基干民兵集结完毕并立即进行人员编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分工、岗前培训、携带装备等岗前准备工作。凌晨4时30分,集结完毕的乐昌民兵立即赶赴4个社区、30多个核酸检测点开展秩序维持、系统录入、群众劝导、入户宣传等行动。

  防控就是责任,迷彩队伍作风顽强。民兵们充分发挥顽强的军人作风,从清晨5点开始上岗战斗,期间基本无轮换休息,一直战斗到深夜,用钢铁般的意志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43名民兵深入执行场所管控和物资配送任务。其中一位民兵表示:“我们在高风险区执行任务,这些区域大都是没有电梯的高层楼房,我们得穿着闷热的防护服,拎着几十斤的米油等物资,挨家挨户配送上门。面对艰辛的工作任务,大家义无反顾,毫无怨言。我们在防护服中写上‘加油加油!’,互相加油鼓劲。”截至发稿前,市人武部共出动165名民兵,在城东、城北、红岭、新村4个社区30多个检测点执行维持秩序、搬运物资、录入登记等任务。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连日来,乐昌民兵闻令而动、迎难而上,始终坚守在疫情前线,工作效率高、团队协作强,将冲锋在前的士气和连续作战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接下来,乐昌市人武部将继续按照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要求,全力调配人员组织支援,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红色文化】探寻乐昌杨家寨村的红色魅力

  在乐昌众多的红色革命遗址中,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委会杨家寨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古村落之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粤边工委、湘南特委和湘粤边赤色游击大队长期在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在此策划湘南起义并在此休整;1931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带领的红七军在此召开会议和疗伤,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正因为如此,杨家寨得以彪炳千秋,名垂青史。 

  杨家寨始祖杨德华(字佩英,号万十郎,由福建上杭知县调任广东惠州河源县正堂)见此群峰竞秀,水流潺潺,而且周边有几眼温泉可沐浴,是天然的风水宝地,便于明朝1450年间从福建上杭经广东河源、曲江,迁居至乐昌杨家寨,至今已繁衍20余代。村庄四面环山,峰峦叠翠,山清水秀,人丁兴旺,仅大坪杨家寨祖居地一个村就有700多 户人口4000多人,是当地周围远近闻名独一无二的单姓(杨姓)大村庄。大坪村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连片建筑近万平方米。建筑群以青石板为道,高墙深巷,曲水绕舍,颇有江南的徽派风格;又以围屋为墙,聚族而居。  康熙至民国初,陆续建有文奎楼、青云阁、文昌阁、墩素斋(又称“新书房”)、三步斋、集成斋、贤关阁、敏求堂等书房,被称为书香之村。这些古建筑  无论是祠堂、书院或民居,均釆用青砖黛瓦,飞檐翘角,配以雕龙刻凤、梅兰竹菊、古诗古画,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屋面墙角均镶嵌“泰山石敢当”,意为镇妖避邪。经历了500多年的沧桑洗礼,依然保持着让人称道的精美绝伦,令人惊叹!

  杨家寨村自古书风浓郁,在村祠堂里,大大小小的牌匾有数十块,有“雍宫双鳳”、进士、恩进士等。雍正年间,村里二杨同时考中进士,尚书赐匾“雍宫双鳳”。被当时“梅辽四地”(梅花、云岩、秀水、沙坪)广泛传为佳话。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从仁化县董塘镇沿着梅乐古道一路奔袭,进驻杨家寨。在此休整期间,这些公共活动场所及书院,为南昌起义军宿营提供了极大地方便。更让人感动的是:杨家寨的群众宰杀了七八头猪接待部队,为部队改善了生活。期间,朱德、陈毅等在文奎楼策划了湘南起义,晚上住宿墩素斋。经过周密部署,取得了“智取宜章”和“坪石大捷”的重大胜利,从而使“湘南起义”的革命烈火在湘粤之地熊熊燃烧起来,为“朱毛会师”打下了良好的物资和群众基础;1931年2月,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进驻梅花,秘密隐居在此的湘粤边游击队员和湘南特委的同志协同红七军一起参加了“梅花战役”。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伤亡较大,部队不得已撤至杨家寨。杨家寨村民则在水口祠内外端茶送水、送饭送药,包扎、抢救400多名伤员,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杨家寨梅乐古道附近的文昌阁,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坐东南向西北。为歇山顶式重檐三层砖、木、瓦、石结构。通面阔9米,通进深8.9米,通高约11米,面积80平方米。前后拱劵式石门框(21世纪初,由于后门拱门年久失修出现险情,村民只好用砖石封住门),起拱高度青石砌四壁,以上至二楼檐下为青砖叠砌,三楼以上为木结构。中间供奉文曲星。每逢传统佳节和高考之际,村民都会前来祭拜,佑护家人平安 幸福,文运昌盛,科甲连登。在过去,这里还是过往人员歇息、茶叙之地。据《杨氏族谱》记载:“十二世孙辛酉选拔贡生考授洲左堂甲子科,大清乾隆三十年顺天乡进士截选知县杨大经所建。”

  1931年2月3日,邓小平、李明瑞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红七军“血战梅花”后撤退到杨家寨,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在此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大家认为:梅花战斗失利,在粤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已难以实现,决定撤出梅花,向江西前进。部队撤离后,部分伤病员在此疗伤。2月6日下午,未能渡过武江河的红七军58团和军直属队几百人重返杨家寨。张云逸在文昌阁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撤退计划,将非战斗人员编入部队,组成2个营6个连,还发表了提振士气的讲话。当地村民把文昌阁称之为“红军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昌阁做过加工厂和村民集结活动的地方之一。文昌阁这种重檐楼阁在粤北极其罕见,对研究乐昌市清代阁楼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2019年4月19日,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杨氏宗祠、墩树斋、文昌阁)列入广东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6月,大坪村被评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