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笃学助飞计划(韶关站)”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中师剧场举行。市委副书记、广东省纵向帮扶驻乐昌工作队队长曹清沁及韶、乐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笃学助飞计划”是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起的长期志愿教育项目,第二期于7月13日至21日在坪梅中学实施。该项目采用“线下实践+线上支持”的混合志教模式,致力于构建可持续的教育协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社会辐射,将创新融合的教育理念与基础教育有效衔接。
“我们本次的志教活动带了30余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本科生、硕博生来到韶关乐昌的坪石镇。前期备课持续了3-4个月,我们学校的部分讲师、博士、教授也投入到我们的‘笃学助飞计划’当中,指导大学生志愿者备课和授课。我们希望用这样非常有创意、非常特别的上课内容以及上课的形式,去影响坪梅中学的同学们,让他们体验到不同与传统课堂的上课形式和内容,激发他们的潜力,开拓他们的视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笃学助飞计划”带队老师刘晓华介绍。
此次项目设有3D打印工作坊、英语戏剧、海洋的奥秘、抗战时期的大学等课程组,采用项目引导式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科学素养、跨文化表达、问题解决与团队协作等方面综合成长,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创新潜能。此外,项目还设置了面向初中教师开展的“AI赋能教学”实训营,引导教师掌握如何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课件、批改作业并提供个性化反馈,助力其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与教育创新意识。
“在这7天时间里,我们的学生们进步非常大。从第一天的懵懵懂懂、害羞,不喜欢跟我们沟通,到第五、第六天的时候,他们会主动地找我们问问题,跟我们聊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大家相处非常融洽。我们这7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他们打开一扇通往3D打印的一扇门,主要是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如果他们有这方面的兴趣,他们就会继续往下发展。”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笃学助飞计划”成员江浩源说。
活动中,各组同学首先进行了路演,在精美的海报前为观众详细讲解学习的过程,展示自制模型。随后,大家轮流进行项目成果汇报。3D打印工作坊聚焦环保、能源、农业三大主题,展示运用3D打印的零件组装小车的过程,并进行功能演示;英语戏剧课程通过故事讲述、舞台表演和音乐融入,在欢乐的氛围中探索文化魅力与情感表达;海洋的奥秘课程涵盖工程设计、结构力学、地理气象等模块,展示学生自主完成船型构思、模型制作及功能测试的全过程;抗战时期的大学课程带领大家重温西南联大、华南地区大学在抗战时期的迁徙路线,并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出了反映历史事件的趣味桌游。各小组天马行空的创意、绘声绘色的讲解,让在场观众不时鼓掌叫好。最终,在评委打分与观众投票下,没灵感小组、魔法小组、利剑出鞘小组和摸鱼F6小组分别获得3D打印工作坊、英语戏剧、海洋的奥秘、抗战时期的大学的金奖。
“老师教会了我们怎么打印3D模型,怎么组装智能小车。我以后想成为3D建模师,这次的课程为我以后的路奠定了基础。”坪梅中学学生朱昊说。
此次活动搭建起了高校与中学协同育人的平台,不仅为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笃学助飞计划(韶关站)”的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成果、锤炼实践能力的舞台,也激发了参与活动的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我发展意识,有力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我市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与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