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油脂的区别在于组分的不同
植物油与动物油来源不同,其成分亦不相同。食用油的主要营养成分是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不同来源的食用油,其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差别较大。
食用油的营养价值受烹调方式、温度和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高温下长时间煎炸的油脂会发生氧化、水解、聚合等反应,产生醛、酮、内酯等化学物质。报道中的实验将多种动植物油在180℃时分别加热10、20、30分钟,甚至在极端条件下发生的不良反应来推测与怀疑植物油安全性值得商榷。只要科学合理的食用植物油,一般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中式烹调方法包括炒、蒸、炖、溜、汆、炸等多种方式,比如急炒、清蒸等方式中植物油的受热温度和时间一般不会出现媒体报道中所达到的程度。并且评判一种食用油脂的优劣应从多方面考虑,仅以长时间高温煎炸条件下食用油所形成的醛类物质的数量作为判断油品优劣的唯一因素不够全面。
少吃油、吃好油、用好油,保证油脂的合理加工与摄入
1、要控制食用油的摄入量和选用健康的烹饪方式。
2、鉴于单一油种的脂肪酸构成不同,营养价值不同,应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要单纯食用一种食用油。
3、正确的烹饪方式非常重要,烹饪过程中应低温用油,尽量少采用煎、烤、烘、炸等高温烹调方式。
4、要注意食用油的存放条件,避免光照、受热,开盖后应尽快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