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乐昌市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
智能机器人 | 无障碍浏览 | 手机版
| 简体版 | 繁体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乐昌

学术抗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

  抗战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为代表的穗、港、澳大中院校纷纷迁至粤北坪石办学,其中在乐昌办学的有9间,而坪石就有6间,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立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列为重点项目,现存有一些办学旧址。

已编辑图片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避免宝贵的教育资源遭受日军摧毁,中山大学在战火中撤离广州,西迁到云南澄江。1940年7月,日军进攻越南,危逼到云南,中山大学被迫第二次搬迁,抵达乐昌坪石,并安置下来。

已编辑图片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成员 何昆亮:在粤北坪石这里,是个古镇,靠近湖南,是湘粤交界之地,也利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港澳地区的青年学子入学,所以选择在这里安下身来,整个中山大学是1940年10月份到达坪石,除了校本部在这个古镇上面安下家来,其他的几个学院都分别分散在武江沿岸的几个村庄里面。

已编辑图片

  中山大学在烽火中逆行,虽然办学地点换了,条件也十分艰苦,但还是坚持抗战教育,坚持学术救国。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坪石这里驻足教学,包括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资本论的翻译者之一也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奠基人的王亚南、岭南地理学开山大师吴尚时、中国近代植物分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陈焕镛、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中国实践肿瘤学创始人之一杨简等。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成员 何昆亮:他们的地理系吴尚时教授为主任,在坪石这里就开展了土壤地质地理调查,比如说:广东连县、乐昌、南雄的土壤调查情况;广东仁化、曲江的土壤调查情况;还有广东曲江芙蓉山之石炭记煤系这里调查, 这些都是紧密结合抗战的需要,有效地支持了抗战。还有在物理系,物理系教授卢鹤绂,他在塘口村的古庙里,为大学四年级物理系的学生讲授理论物理近代物理、量子力学和核物理。还有在校本部的研究院,就是广同会馆那里,他们开展了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还有理学院的数学;天文系开展太阳黑子研究和变星观测,在最靠近前线的坪石塘口村这里 建立了中山大学第三个天文台,也是当时抗日战争中,中国后方的唯一一座天文台。

  同时这里是中国传播《资本论》最早的课堂,创立了中国经济学,也是统一战线的萌芽之地,在此任教的教授梅龚彬、章振乾、丘林、雷荣珂等人都成为各民主党派的召集人和创建者。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成员 何昆亮: 中大在这里4年4个月的时间,坚持抗战教育,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培养了1万9千多名学生,为当时的祖国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坪石当地的民众,向大家树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也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