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乐昌市坚持将“学”与“干”深度融合,以开门纳谏察民情、党建引领聚合力、民生服务暖民心、实干担当促发展,推动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开门纳谏察民情 架起党群连心桥
坚持“学习教育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收集民意,推动问题解决从“纸上”落到“地上”。
园区一线问需。开发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企业车间、项目现场,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形式“问需于企、问计于企”,以开门教育姿态接受企业监督。今年以来,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8亿元,环比增长15.7%,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基层治理问计。乐城街道聚焦服务堵点、民生痛点,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282单,挽回经济损失5.35万元;排查重点领域各类场所400余个,排查出隐患157处。安全规范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区7处;开展卫生整治、爱卫运动等活动12次,清理垃圾93吨,整改环境卫生问题4宗,用“民生温度”检验学习成效。
党建引领聚合力 激活基层善治力
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睦邻共治暖民心。北乡镇构建“镇党委—村党组织—邻长”三级联动体系,建立“周汇报、月调度”机制,镇村干部联合党员、志愿者走村入户宣讲政策,通过“积分超市”量化邻长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工作,兑换生活用品激励参与,“村村有邻长、户户有人管”的治理网络让邻里温情更浓。
产业党建促振兴。梅花镇创新“五三一”乡村振兴毛织共富车间模式,带动150名村民就业,新增产值800万元,人均年增收4万元;联合专家筛选香辣王辣椒、小果高产型泡椒、绿圆茄等特色品种,以“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模式带动2000多户农户收益翻倍;党员干部牵头引入企业,推动梅花猪产业链与加工、旅游融合,激活经济内生动力。
民生服务暖民心 提升群众幸福感
把“群众满意”作为学习教育的“标尺”,聚焦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用“微服务”解决“大问题”,让发展成果更有“温度”。
健康服务送上门。市卫生健康局以乐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示范点,推广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务人员常态化“进社区、入家庭”,开展免费体检、慢病管理、健康宣教及签约服务,2025年4月以来服务居民超2万人次。实行家庭医生“一对一”长期健康管理推动疾病“早防早治”,“母亲健康快车”“流动体检站”等“接地气”服务成为党群“连心桥”,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提升。
兜底保障守底线。乐城街道严格落实民生兜底政策,及时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已救助5人,发放资金1.8万元,开展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服务600余人次,举办各类活动约200余场,覆盖群众人数约32万余人次,用“民生温度”筑牢幸福底线。
实干担当促发展 跑出振兴加速度
坚持“学用结合、以学促干”,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关键领域,以“钉钉子精神”破解发展瓶颈,推动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水利修缮惠民生。秀水镇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针对老旧蓄水池“闲置”问题,通过“走访+村民议事会”等方式确定修缮方案,邀请专家“一池一策”指导,镇村干部带头投工投劳,工作队全程监督,修缮4座总容量超3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3000余米输水管网,实现“引得来、存得住、用得上”。党员带头巡查维护,建立“定期维护+群众监督”机制,开展“节水课堂”普及科学用水,稳定水源让粮食亩产提升,带动果蔬种植扩面,“小蓄水池”成为乡村振兴“大动力”。
科技助农强产业。市农业农村局针对“农业技术服务覆盖不足”问题,组建党员技术服务队,联合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专家走进柰李种植园,开展“田间课堂”技术指导;在九峰镇、两江镇创建黄金柰李出口基地示范点,创新“水心病”防控技术试验。推动柰李产值从4000万元增至11亿元,增长2650%,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农带农,引导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果农共享产业红利。
特色产业添活力。三溪镇以“三水两林一带”产业规划为引领,稳定水稻种植、扩大黄烟面积,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中草药种植,加快武江沿岸示范带、“139+”乡村振兴美丽圩镇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庆云镇聚焦“自我造血”,发展“三片叶子”特色产业,新建生态示范茶园100亩、建设新茶叶加工厂,新建新式纯电烤烟房20座,黄烟种植达2250亩,引进伴和粮仓(深圳)供应链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嘉裕生猪养殖蔬菜种植项目,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五山镇专门成立了竹产业项目工作专班,推动竹制品加工项目6月底完成厂房建设,总投资约128万元,投产后将延长竹产业链、提高竹产品附加值。
乐昌市以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党员干部在一线锤炼作风、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推动发展。下一步,乐昌将持续深化学习教育成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更实、发展更快、生活更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乐昌篇章凝聚磅礴力量!